top of page
晨霧在森林

​親職專區

天空

延伸閱讀

  1. Maté, Gabor . (2012, October). The Power of Addiction and The Addiction of Power [Video]. TED Conferenc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6cYcSak6nE

  2. 李璧伊、王建楠(2006)。談青少年物質濫用。基層醫學,21(11),312-317。https://doi.org/10.6965/PMCFM.200611.0312

  3. 李雪莉、曹馥年、楊志強(2023)。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春山。

  4. 曾端真(2013)。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親子雙贏的教養功夫。張老師文化。

  5. 曾端真(2023)。克服自卑的勇氣—從阿德勒心理學談教養。張老師文化。

  6. 黃瑽寧(2021)。避免青少年染毒,家長預防有方法。取自親子天下網站: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1672,2021年12月31日。

愛與勇氣:
保護子女免於藥物濫用之威脅的護身法寶

鮑順聰 建中輔導教師

沒有什麼能比一個人的身體更具體鮮明地紀錄著一段悲慘人生與一顆悲傷心靈的痕跡。

Nothing records the effects of a sad life as graphically as the human body.

—諾貝爾文學獎、埃及作家 納吉布·馬哈福茲

(Naguib Mahfouz,1911-2006)

「透過求癮追求快感、求取平靜的背後,是亟需忘憂、害怕受苦的心靈。」

—李雪莉主編《島國毒癮紀事》序

「自覺單親家庭裡找不到溫暖的菀婷,國中就開始過著『以毒會友』、『軟硬通吃』的日子。出社會後,她到五分埔擔任採購,在服裝產業裡找到自信,毒品更成為友情最好的催化劑,下了班,就是找朋友一起吸毒。」

 

這是收錄於《島國毒癮紀事》的真實案例。菀婷曾從事服裝採購業,用藥超過20年。

 

「以為毒品幫她找到更多友情,但用藥5年過後,她深深成癮,每天要吸食10到20克,膀胱容量也跟著萎縮到剩下10CC。因為用藥量過大,人生萎靡,身體壞了、朋友也離開了。」

 

菀婷現在正靠著信仰,艱辛地從毒癮中走出來,但她坦言道:「毒品已經是一種戒不掉的身體記憶了。」

食藥署2019年統計,年齡在19歲以下的濫用藥物者占20.9%。

 

教育部「學生藥物濫用各學制統計表」2023年1-5月與去年同期相比,國中生增加43.6%,高中職微增3.8%;而2021年二級毒品「大麻」在學生藥物濫用排名第5,但至2023年1-4月統計已變成第2名,僅次於K他命。

 

還有許多化學合成的新興毒品包裹著糖果、咖啡包等外衣,打著會嗨又不成癮的旗號,各種口味的電子菸、加熱菸,以及裝在繽紛氣球內的笑氣,吸引著無數年輕人遠離真實人生,投身狂放而迷幻的成癮不歸路。

 

近幾十年來,教育部致力於各種多元形式的反毒宣導與教材,孩子們不是不認識或不知道毒品對身心的危害,那麼又是什麼令這些孩子們飛蛾撲火般的投身毒癮慾海?

 

加拿大籍精神科醫師Gabor Maté(1944-)提醒我們,真正應該要追問的問題是:成癮者究竟想從成癮體驗中獲得什麼?以及為何他們無法從真實人生獲得這些體驗?

 

Gabor Maté醫師對成癮所下的定義是:「任何能帶來一時解脫、短暫快樂的行為,但從長遠來看,這些行為會造成傷害或產生負面後果。且儘管明知有這些苦果,卻還是無法放棄或戒除。」

簡言之,中樞神經興奮劑或幻覺劑類的成癮者可能是想擺脫生活中的麻木無聊、無意義感,從中追求短暫虛幻的興奮與快樂;而中樞神經抑制劑類成癮者則是想從如影隨形、無法擺脫的痛苦感受中獲得解脫,而能享有一時的舒心與放鬆。

 

接著要問的問題是:為何他們不能在真實的生活裡,在學習與工作、愛與親密關係、友誼與人際關係中透過合作、貢獻與勇氣,承受合理而有益的辛苦,去追求身心安頓與幸福感?

 

奧地利精神科醫師、個體心理學家Alfred Adler從大量臨床實務工作中發現,有些孩童因其成長過程承受過重的心靈負擔,而不利於其正向成長與健康發展,長大後更容易的罹患各種精神官能症或精神病。

 

第一大類是有器官缺陷的孩童,第二大類是被忽視或虐待的孩童,第三大類則是被過度寵溺的孩童。他們跟能健康成長的孩童最大的差別是,渴求情感撫慰與愛的連結而不可得,同時,卻也沒有培養出克服困難的勇氣。

 

這些孩童也是容易成癮的高危險群。成癮行為只是表象症狀,核心原因是愛與勇氣的匱乏。愛與勇氣才是真正保護孩子遠離成癮行為最好的護身符。

那麼身為父母,要如何正確地愛孩子並培養其克服困難的勇氣?

 

一、五要

①信任孩子。為孩子提供安全感與歸屬感。讓家庭成為可隨時尋求庇護的避風港。

②鼓勵孩子透過克服困難達成目標,以建立成就感與自我價值感,幫助他們培養恆毅力。

③讓孩子自主自決,讓他們親身面對人生的挑戰,從中學習克服困難。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④鼓勵孩子承擔責任,參與家務或照顧其他家庭成員,以提高他們的社會情懷與共融感。

⑤培養孩子與人合作之能力,讓他們在學習、工作、友誼和親密關係中享受豐盛與美好。

 

二、五不

①不幫孩子做他們能做、該做的事。讓他們學習承受合理的痛苦,培養責任感。

②不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讓他們透過親身體驗和嘗試錯誤,來累積多元豐富的人生歷練。

③不過度批評、責備、嘮叨。透過傾聽、表達與討論,示範自律、忍耐和問題解決能力。

④不忽略親情的滋養。和孩子分享生活點滴,也鼓勵孩子分享心情,健康地表達情感。

⑤避免讓孩子陷入手足競爭,用貢獻與合作幫助他們建立在家庭中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感。

 

以上五不五要僅是簡單提供幾個實務原則,更詳細的案例或原理請參閱文末的延伸閱讀推薦書籍。社群情懷(或稱共融感)是心理健康最好的指標。非洲有句俗諺:「要養育一個小孩,需舉全村之力。」只有家庭、學校到社區共同攜手合作,編織充滿愛與勇氣的支持網絡,才是讓孩子免於物質濫用與心理疾病的最佳道路。

bottom of page